管理是通过他人行为促成目标的实现,人们在理解信息的时候,除了外界的干扰,信息失真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影响,越是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简单灵活的方法。复杂的宇宙,其实是由简单的几个公式支配的。往往最复杂的现象,其实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他们是由最简单的事物组成。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所有的组织,一旦管理的规范程度(或说复杂程度)超过一定的范围,效率必然下降。所以,华为任正非说,确保未来方向大致正确即可,就是因为在不确定的未来,所有的预测都是无效的。管理就是通过现在影响未来,专注关键的少数,就能获得满意的业绩。
有效管理,需要抓住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谁的责任、如何执行。
在紧急的情况下,大部分人的智商会明显降低,最有效的办法是冷静。但遗憾的是,紧急情况无一例外的是推动人们焦躁,让大部分人形成习惯反应,火烧眉毛顾眼前,实际也只是一种幻觉,连眼前都顾不好。
大部分的乱像,是从心理的失衡开始的,世界不过是认知的产物,很多决策者在事后都会怀疑紧急情况中的决策,怎么会那样?屋漏偏逢连阴雨,祸不单行,因为焦躁会引发原本不存在的问题。
对问题的定位远比思考答案更重要,很多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如果判断错误,后期的重复纠正不但成本高,而且效果不好。
问题是什么?各种表象背后能否分析出根源的关系,是哪一类原因造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这些虽然看起来有点机械,但是一旦形成合理的问题导向意识,只需要简单的政策原则,就能高效准确地发现问题,形成科学的问题判断,这才是效率的起源,很多问题的解决效率,在开始的时候其实都已经决定了。
比如同样是感冒发热,去医院开药,大部分的医生都会问现象,并进行判断,但也医生指依据患者的描述就主观判断的,开的药无论科技含量多高都没用,因为对病症没有弄清楚,效果肯定不好。记得一次感冒,医生开给我的药中,有风寒致感冒的,也有风热致感冒,当时因为相信医生的专业,虽有疑问也照医嘱定时吃药,但用药后不但不见好转,还有加重的趋势,于是我又咨询了其他医生,才知道是风寒引起的感冒,知道问题的原因,解决就简单了,一两片药就好了。
这也说明,在问题的判断中,信息十分关键,紧急问题出现时,不但时间有限,可用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对这类问题的判断,只有经验的积累,形成好的思维范式,才能应对。这个积累,一些基础的原则很重要,每个个人,甚至是团体,都会有固有的缺陷,需要通过经常的训练,形成框架性的能力,一旦有类似的情景出现,自然地就会产生预警,防止犯重复的错误,这个过程就是组织学习形式。
训练需要特定的场景,问题是一类很好的场景,能将零散的现象集中在显眼的层面,充分暴露,人们行为决策,大部分会从以往的经历中调动相似的情景支持,即使是非常有限,也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面对未来,答案在过去。问题是一步步形成的,解决也应该是有步骤、分阶段的,慢下来,而不是一味的快起来,有时是最有效率的,学会慢思考,是一个管理者应对不确定未来的重要手段,步伐太快,容易导致思想跟不上,冲突的决策就无法避免。
在思考问题是什么的时候,也必然的一并思考了我是谁的问题,对自己的无知程度几乎都超出了常规的认为。时间告诉你的,最终不过是真实的自己,在不断地碰撞中,人们会选择做自己能做的而对别人有价值的事。这个能做,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资源能力框架内最最优安排。
问题定位,实际上是起点决定目标,任何远大的目标,都是无数问题的持续打磨,才能璀璨夺目。
合作的前提是有合适的人承担责任,工作有人负责,任务能承担,是团队效能发挥的基础。每一个团队,一定是多元化、结构性的能力互补,这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效果最佳,以能力为导向,以责任为依托,有利于形成正向的激励反馈路径。
战略确定后,组织路线就是关键。什么样的人来承担工作,决定了工作的目标。也可以说,任务的属性,决定了人才的标准,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力,有利于激发人们心中的归属感、荣誉感。
发动人们主动承担责任,需要注意一个有效的问题。群体的麻木,主要原因就是责任的不清晰,心理实验研究证明,当人群扩大后,人们对于需要的帮助出手的概率会减少,一方面,由于责任不清晰,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可能别人会出手帮助的,进而产生围观心理,另一方面,对情况是否是需要帮助,人们不会主动的了解,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
所以,一旦责任成为所有人都承担的时候,基本上人人都有不承担责任的动机。特别是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下,负责任的行为会不断减少。
任正非认为,应对外部挑战,最好是每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这个本职工作,基本上就能清晰的划清责任,相当于建立了一种产权制度,这就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合理的边界依然是有效合作的基础,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参与责任的承担,一是不知道如何承担,这个情况很可能是临时的发起,没有准备,至多也只是感情上的参与而已,这是无效的,因为他本身应该的责任可能会受到影响;二是承担责任的效率问题,专业的人更能提高效率,大范围的动员,有可能会形成严重的依赖问题,降低了组织的灵敏性。
对于责任的分担,可以让人人都感受到,人人有责。但是,这里必须做好区分,领导责任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最后责任人的意识,那么,整个责任链就是虚的,因为只需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足以毁掉全部。直接责任人的边界要清楚,出现问题时,要能及时的对应责任落实。超越权利的责任,长期来看,是不利于有效承担的,无法担责,当然也就无法做出有效的行为。
对于问题,所有的人都可能提出一些想法,但关键的是,想法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每一个想法的执行方案,不是告诉他人是什么,而是怎么做。
统计发现,发现问题的人在总体中不超过二分之一,分析问题发现原因的又不超过剩下的二分之一,提出解决方案的再次不超过发现原因的二分之一,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又会等比减少二分之一,逐层等比减少的结果,就是有想法的执行者只剩下不足十分之一,这是执行力紧缺的现实。
执行力在现实中有两个严重的误解。
一是认为快速行动就是执行力高,行动慢了就是执行力有问题,执行力几乎就等于行动的快慢。执行力是对结果负责的,应从结果的角度评估执行力,很多时候,盲目的行动可能看似很快,但结果总是打补丁,这样的快实际上是低效的。
二是执行力是中层、一线的问题。执行力是一个全局的过程,高层在执行力的管理中至关重要,执行不力,第一责任人是高层,在组织中,与执行一并存在的是一种思想,确保所有人都明白工作的意义,明白自己行为对总体目标的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地发动群众,无论怎么说,高层至少是有失职的地方。
执行的落实,关键在于机制,机制就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形下,人们会习惯的按照既定的策略开展一项工作。我们经常说的,看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就是要在没有领导指挥的情形下,看工作开展是否和有指挥的时候一样。
那种靠提高嗓门、夸张表情推动工作的管理者,不是在做管理工作,而是在表演,管理工作中,戏份越足,长期成效越不好,因为他会给人们形成一种依赖,当没有这种推动力后,人们的行为就会减弱,而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的细分,管理者不可能会经常及时出现在现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创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业绩会明显的下降。
培养人们的依赖心理很容易,大部分人具有懒惰的倾向,在困难和简单当中必然选择简单,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懒得思考了。而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要驱动心中的豪情,主动思考工作,思考未来,认真负责且充满思想力的人是宝贵的财富。
管理之路,简洁为要。成熟的组织,对一项任务,如果下属增加一项流程制度,建议必须以减少两项以上的流程制度为通过前提,防止“造制度”运动,毕竟管理是一项高成本的活动,很多表面上高效的做法,如果考虑管理成本的话,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