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杂谈]如今手机厂商的隔空互怼,已然摆脱了“直接抹黑”的低级趣味,直线上升至“深度科普”的高度,大有要帮助消费者告别信息不对称,购买到真正好产品的气势。看看近期“互怼”的荣耀与小米后,想必你会对开篇的话有更深的认识。要知道,在小米出文阐述骁龙的优势后,荣耀老熊反手给出科普长文,详谈SoC与外挂的不同。不得不说,吃着“瓜”还能顺路学习行业知识,对我们消费者还真是一件愉快的事。
那么,从荣耀与小米的互怼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别急,我们已经为你整理好了。
问题一、SoC与外挂谁更先进?
SoC是指应用处理器与基带集成到一起的芯片,一块SoC就能完成应用处理与通信的功能,外挂则与之相反,是两块独立的芯片。显然,SoC较外挂体积更小,对寸土寸金的机身内部无疑更“友好”。此外,SoC集成设计也能够提高芯片内部通信效率,即SoC功耗更低,工作时也更为稳定。
事实上,关于SoC与外挂的争议在每一代通信网络升级时都会出现,历史每一次都证明SoC才是最终的赢家,对于G手机来说,采用旗舰G SoC是必由之路。
为什么G时代,关于手机芯片的争论如此多,从NSA/SA双模争议、到N频段和SoC的争议,似乎来得比G时代激烈,这背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原因。
在G之前的、、、G时代,高通无疑占据了通信领域的话语权,无论是SoC还是外挂基带,高通方案都占据绝对优势,虽然有英特尔、联发科和三星紧随其后,但无疑撼动不了其霸主的地位。G时代开始,更多厂商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上来,意味着有机会绕过高通长期以来筑建的技术壁垒,实现“弯道超车”。
所以在G网络初期,我们看到各家芯片厂商比拼的是“速度”,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往往会选择设计更为方便、更省时的外挂基带设计。手机厂商对芯片厂商的做法则心领神会,也乐于为此买单。毕竟,能够第一时间推出新网络制式产品,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代G手机:G基带与G基带搭配
因此,我们在“第一代”G手机上面看到了外挂G基带的设计,最主流的当属高通骁龙+X基带的方案、以及麒麟+巴龙的方案。以骁龙+X基带方案为例,骁龙本身集成了X基带,配合X基带使用,事实上是G/G/G+G的搭配,多一颗芯片,耗电量自然就更多。而G SoC则可以在一颗芯片内同时实现G/G/G/G支持,少了外挂基带的消耗,这也是SoC方案为什么会比外挂方案更省电的原因。
骁龙+X基带稍微有些不同,根据高通官网的资料,X基带还负责G/G/G网络,那么可以猜测骁龙是AP芯片,有点类似苹果A+G Modem的AP+BP做法,理论上是一种G解决方案。
外挂基带除了带来功耗差异,难免还会在AP和BP通讯过程中产生损耗。并且占据较大的主板内部空间,对寸土寸金的G手机来说更是“痛点”,去年月,向来采用外挂基带方案的苹果就收购了英特尔的基带部门,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在G时代做出集成基带的A系列G芯片。
截至目前,麒麟 G仍然是在售的唯一一款旗舰级G SoC。既然SoC优势如此大,为什么各家厂商不陆续跟进旗舰G SoC?而是先从中端入手呢?这背后牵扯到研发投入问题。
我们知道,高端芯片和中端芯片的差异体现在内部晶体管数量多少,对于晶体管较少的中端芯片来说,加入G基带是相对简单的事情,而在高端芯片加入G基带,背后牵扯到芯片设计和制程工艺等多方面的问题,既要保持旗舰性能,又要腾出空间给G基带,背后需要更多的技术沉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部分中端G SoC的性能提升不高,主要是G基带“占据”了加入更多晶体管的空间。
由此可见,一款芯片从开始研发到商用,绝不是半年或一年能搞定的,如果节奏稍微落后,在G的竞争就会被拉开差距。既然海思麒麟解决了旗舰芯片G SoC性能和集成基带的问题,那么中端G SoC的性能想必更值得期待。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挂最终会被更先进的SoC取代。虽然骁龙在今年还是采用外挂G方案。根据行业预测,年高通便会推出G 旗舰SoC产品。所以,外挂只是过渡形态,最终都会升级为SoC。
我们选购手机产品时,一步到位选购SoC准没错。
问题二、AI算力是否有衡量标准?
AI在手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然引起消费者对芯片AI性能的关注。目前来看,各芯片厂商对于芯片AI的策略并不相同。如海思选择独立NPU模块进行AI运算,高通则倾向于使用芯片内原有ISP以及新算法的组合。
就如早年消费者争论CPU与GPU的运算能力孰强孰劣,最终出现安兔兔等跑分软件,靠直观跑分数据成为性能测试标准一样,如今衡量芯片AI性能的“安兔兔”,又是什么呢?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的AI Benchmark是目前广为业界接受的AI评测体系。据悉,AI Benchmark从图像分类、人脸识别、图像超分辨率以及图像增强、分割与模糊在内的九大测试为起点,提供众多测试项目对芯片AI能力进行衡量。
以AI Benchmark评测为基准,我们发现在移动芯片AI性能测试中,麒麟 G的AI性能分为分,较骁龙的分近乎高出一倍。此外,在手机AI性能测试中,搭载麒麟 G、麒麟以及麒麟的机型占据榜单TOP。
这一成绩,足够证实独立NPU更具优势,能够提供更强的AI算力。
问题三、真实体验与协议体验,是等价概念?
芯片的理论算力并不能同其实际表现挂钩,就如一款体验优秀的产品绝不是堆叠顶级硬件就能拼凑而出。毕竟,我们都经历过智能机芯片“一核有难、七核围观”的年代。
是骡子是马,还是要拉出来溜溜。而带着这样的态度,我们也更能识破手机厂商在宣传产品时设下的“陷阱”。
荣耀老熊在科普长文中给出这样一个例子。骁龙+高通QCA的芯片组合支持最新的WiFi标准。但是,这一组合在G标准下只支持MHz宽带,最高实际下载速度也只有.Gbps。不仅较WiFi理论峰值(.Gbps)相差甚远,较麒麟 G+华为自研Hi芯片.Gbps的实际下载速率仍有一定距离。
所以,不能盲目认为WiFi标准越新越好,理论与实际终究不同。事实上,小米会宣传支持WiFi技术,但不会告诉我们其实际下载速率表现,也不会告诉我们小米唯有连接到支持WiFi的路由器时,才能发挥出WiFi的特性。
又比如说,骁龙采用了最新的Cortex-A架构,理论性能更强。但历史告诉我们,实际体验并不等同于理论性能,比如英伟达的Tegra X处理器,在推出之时参数可以“吊打”市面上多数移动处理器,然而由于后端性能太弱和功耗太高,实际能发挥的性能只有理论性能的%。骁龙为什么不把所有A核心设置为.GHz,其中想必有衡量功耗和性能的考虑,对比功耗更低的A核心组合是否能在实际体验中胜出,还需要在后续的使用中找到答案。
长期以来,我们被广告宣传潜移默化地教导“不服跑个分”,事实上这种看“跑分”,看“参数”的观点已经落后,真正的旗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用户体验”上面,而用户体验实际上是要通过优化和技术自研实现的。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苹果最高配的iPhone Pro Max还在用GB运存,而安卓阵营则需要GB甚至更多,大内存一定更好,但既然通过优化可以使小内存实现大内存的体验,那么当iPhone用上GB内存的时候是不是又能更优秀呢?同理,万像素传感器在体验上可以超过亿像素,那么当万像素传感器出来的时候,亿像素又能否继续保持优势。
事实上,看看最近的三星Galaxy S发布会就知道,对于具备产业链优势和自研技术的厂商来说,所谓“跑分”、“参数”、“评分”,基本已经很少再提,反而是方案的整合方,喜欢把参数挂在嘴边。作为消费者,要注意不被“跑个分”的思想误导。
信息不对称如何破局
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厂商ZQ的法宝。诸如偷换概念、夸大宣传等套路,本质上都同信息不对称有关。上文的三个问题,则是信息不对称的真实例子。又比如,小米常程在在宣传小米时曾表示,年高端安卓机必备骁龙处理器、LPDDR内存以及UFS.闪充。如果我们对手机技术了解不多,很容易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接受这一标准。
但从上文我们已经知道,骁龙是外挂,较SoC落后。而查阅资料我们也能知道,UFS.闪存是年的技术,如iQOO已经宣布将在即将发布的iQOO中搭载更为先进的UFS.闪存。所以,UFS.绝不是年高端安卓机的衡量标准。
LPDDR内存同样如此,目前包括iQOO、realme真我等品牌均宣布将在即将发布的新品中启用这一内存。所以,LPDDR内存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又如前文所说,理论与实际并不相同。作为方案整合者,除三星外的厂商能否在短时间内发挥出LPDDR内存的实力,可能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另外,信息不对称也常常体现在一些参数的“数字游戏”,万像素初期的IMX和GM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都是万像素,但实际差距还是明显的。再比如最近新发布的三星Galaxy S Ultra和小米 Pro。虽然参数上两者都是MP传感器,但S Ultra支持像素九合一,而后者仅支持像素四合一,二者其实是不同的。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关于手机参数的话语权最终还是掌握在供应链手上,之所以有关于G、传感器和内存等等的这些争论,还是因为背后的供应链利益不一致,我们很少看到三星和别的厂商争论谁家的屏幕更强,内存标准更高,是因为其自主的技术走在了前沿,自然没有了争吵的余地。而骁龙芯片和麒麟芯片,目前还在难解难分的战况中,争论自然也就多了。
试想如果麒麟芯片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甚至开放给其它厂商,现在这种在厂商之间“一面倒”的争论还会存在吗?还是会有另一番景象,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破解信息不对称并不难。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网络搜索引擎极为强大的当下,只要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多看一些多了解一些,自然能够破解信息不对称,能够了解并识破厂商在营销中的“猫腻”,避免上当,避免被厂商忽悠。
我们也应寄希望于厂商。期待厂商向消费者展示自己产品的实力不必靠参数列举,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不必去一味追求首发,也不必为营销到处碰瓷。做好产品,用更多的自主技术去超越“现成方案”,把产品信息、真实体验作为营销重点,才更能打动消费者。
总结
年是真正意义上的G元年。这一年,智能机厂商遇见G这一有望改变市场格局的机遇,但也碰上贸易战、新冠病毒等一系列挑战。这一年,智能机厂商为活下去会各显神通,是真材实料还是信息不对称,我们消费者暂时无从知晓。好在,只要我们能够独立思考,愿意去探索厂商营销背后的真实,便一定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