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同事一起创业,大家总觉得比较靠谱。特别是那些大公司出来的创业团队,资源又多,融情又快,光环亮瞎人眼。像硅谷的佩佩尔黑帮赫赫有名,国内的金山系阿里系腾讯系创业者也是行业里的焦点。但是我们把这些出身大公司的创业者盘点了一番,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大公司派系的创业项目死亡率明显高于整个创业失败的平均值。奇怪吧,为啥大公司培养的优秀团队创业却更容易失败,仔细的想一想,从大公司的螺丝钉变成小创业项目的掌舵者,差异的确太大了!
这些创业团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患上了大公司病。你不要小瞧大公司病,这个病的传染范围非常广。有的创业者以前也不在大公司工作,但是当他拉上了几个同事和自己一块干这样的团队,很容易带着大公司病。那么大公司病有什么样的症状,又该怎么样防治呢?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同事合伙的团队有这样的口头禅,我们原来的公司不是这样的,就不能学学之前的公司好的制度吗?
像以前那样弄个制约制度,才能提高效率嘛。发现没有,他们很容易纠结于公司运营的细节,忘了抬头看看现实,他们要想成功,恐怕得先从改了这些口头禅开始,从这些口头禅我们可以看出,大公司病的根源是创业团队,习惯了原先公司有秩序稳定的工作状态,但是创业跟打工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业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过程,创业项目的一切都是从混乱中生长出来的,同事们也明白这一点,但是群体的惯性是巨大的,所以同事合伙的创业项目遭遇水土不服也是全方位的。
你想在大公司里每做一项工作,都有一个成熟的协同系统在做支持,但是创业公司的工作千头万绪,资源又少,团队很难执行原先预想的计划,要做很多超出职务要求的事情。这个时候呢强行追求秩序,只会走进死胡同。同事们呀要直面变化,要改变定势思维,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还有一种痛苦呢是要面对角色的度大转变,同事们为以前的公司的大平台工作出去找客户谈资源非常容易,但是当他们开始创业,就很快发现自己在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面前丧失了谈判优势,这可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让同事们忍住,不是摆正姿态,快速适应新的角色!另外,同事们很容易觉得创业要好好利用之前的公司积累的资源,所以这样的创业团队总是忙着拉资源找客户,但初创团队最需要花时间的,其实是想方向和找人才,这常常被同事合伙的团队忽视,原本的公司更多的是培养员工的执行思维,而不是掌握全局的思维,所以一群同事离开公司独自创业后,很难选出一个带头大哥的。
同事们沿袭了原有公司的价值观,熟悉彼此的工作态度,沟通起来一切如常。这样看起来很好,但是这样的创业团队很容易待在舒适区抱成了小团队。新的人才进来很难融入团队,又没有上升的通道,很难留下。即使能留下,又很容易陷入办公室政治,这在大公司很正常,但对于初创企业的伤害是巨大的。
很多大牛分析过创业团队的大公司病,阿里巴巴原先的CEO卫哲现在是一位投资人,卫哲就发现大公司出来的创业者总是在原本的派系中找同事加盟,在公司完成A轮融资之后还继续这么做,这是相当致命的行为。如果你把公司看作一个物种的话,就很好理解了。生物的多样性才能使生物继续繁衍。如果永远是同类聚在一起,就会丢掉种群杂交带来的新机会。表面看起来你找人很容易,公司人数很快变多,但是这样同类扎堆的团队,人再多也是乌合之众,打一场硬仗就散了。卫哲观察过阿里系创业者滴滴创始人程维,滴滴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阿里系员工在滴滴高管里占的比例是越来越低的。
大公司病,还有一个并发症是外界对你的判断会有惯性,把你惯出了毛病!卫哲就看到,阿里巴巴出来的创业团队很容易拿到第一轮融资,但很难拿到后续融资,这是因为阿里巴巴的发展如日中天。阿里系的创业者一直是有光环的,投资者开始非常看好阿里系的创业者,即使公司运营有不到位的地方,即使业务计划没有那么精准,投资者也会给你钱。因为投一笔钱来的容易,创业者认为往后融钱也不难,他们花起钱来就比较大手笔,甚至比较随意。
但是光环不可能一直跟随着创业者那些没有大公司背景的初创团队,一开始融钱就非常难,这反而让他们有了经验教训,花钱也精打细算,反而在资本寒冬来的时候有了御寒的能力。大公司病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创业团队容易有不切实际的方向。在大公司,同事们天天谈的是大平台大市场,这样的团队在创业的时候也很喜欢说要做大平台大市场。其实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也不是一开始就做平台的,他们也是做一项小的业务,小的产品慢慢做大了。后来才被总结说他们的业务是平台,所以大公司出来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去面向一个人群去解决一个问题。
好了,谈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要治大公司病,你和你的同事必须尽快忘掉原本公司的光环,降低姿态,适应变化,你们还要时刻警惕,彼此跳出舒适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哪这大公司病的药太苦了,你和同事们能吞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