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网络BL、“流量变现”对社会舆论、营商环境、个体尊严等造成恶劣影响,带来越来越沉重的社会成本。
寻亲少年刘学州以生命的代价,引发了人们对网络BL的激愤与深思。当我们为戛然而逝的生命扼腕叹息,更应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营造一个更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乱象层出不穷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如何才能构建有效的治理闭环,还网络空间以“清朗”?
月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开展为期个月的“清朗·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BL行为将重点整治。
日前,全国首档网络安全电视栏目《网安天下》揭露了“自媒体敲诈勒索产业链”,一名幡然醒悟、改过自新的自媒体人讲述了如何通过在网上发布谣言变相敲诈企业。节目播出之后受到舆论广泛关注。深圳市公安网警表示,目前有一批自媒体账号通过发布虚假信息进行造谣传谣,甚至是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敲诈勒索,这些均属于违法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网络秩序,侵害了民众合法权益。
打击网络谣言,铲除自媒体灰黑产,已成为我国治理网络舆论环境的核心命题,其紧迫性与必要性已愈发显现。
一、没有“把关人”的“自媒体”,到底算不算媒体?
当今社会,新技术不断变革、新型社交资讯平台不断增多。这些平台汇集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已成为一个全新社会舆论场。
大体来看,在头条号、抖音、微信、微博等等平台上,分为个人账号、机构账号和媒体账号。这三类账号发布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很难去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部分博主为了流量及商业目的,不惜以造谣为手段博取眼球,迎合了用户“吃瓜”心态,却极大损害了社会舆论生态。
自年以来,中央网信办提出推进自媒体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压紧压实平台、用户、属地管理责任,重点推进微信、微博等家主要平台的公众账号分级分类。
事实上,分类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打击形形色色的不法“自媒体”。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自媒体”是媒体吗?
第一,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记者。但其实,媒体要做到真实、客观、中立,从前述案例来看,造谣者根本就没有客观中立意识,很难挂钩“媒体”二字。
第二,部分自媒体罔顾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靠发布博出位、“无下限”的内容,去吸引流量,夺人眼球,甚至干起了敲诈勒索的营生。在我国,媒体提倡采编与经营分离,新闻追求客观独立,经营不可僭越新闻边界。有些“自媒体”的行径,明摆着是打着媒体的旗号,从事不法勾当。
第三,在新闻传播领域,都有着相对完善的“把关人”机制。反观“自媒体”,“把关人”在哪?互联网平台?从现实情况来看,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频现网络,对社会舆论造成巨大危害,足以说明平台的“把关”还很不到位。简言之,没有“把关人”的“自媒体”,任何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发表言论。
“自媒体”很难界定为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充其量只是可以发布个人言论的个人账号。目前,绝大部分社交平台都实现了实名认证的功能,每一个个人账号都能对应到真实个人,但针对个人账号的内容审核、法律追责存在缺位。这种个人账号的实名注册是第一位,其次在发布内容后,平台理应有配套的内容审核机制,造谣、抹黑的内容不应该通过审核。如果个人账号涉嫌造谣,法律责任应该更加明确,并且应该根据影响程度予以严厉的打击。
对于个人账号发布信息的情形,国家相关制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违规自媒体,监管已经重拳出击。在去年月开展的清朗·商业网站平台和“自媒体”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中,集中整治扰乱财经领域网络传播秩序类违规突出问题。仅个月期间,中央网信办处置违规“自媒体”账号个,清理有害信息条,其中,关停封禁账号个,包括个万以上粉丝账号。
监管对于违规自媒体仍需保持“雷霆之势”,建立“黑名单”,对于违规自媒体账号依法依规禁言、封停;尤其对背后的实名主体追责,并要求转发平台持续夯实主体责任。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也要尊重事实,理性传播,严格遵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网络谣言几乎没有成本,但是全社会为之买单。
去年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出,近年来,网站平台积极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保障信息安全、规范传播秩序、维护良好生态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网站平台还存在责任认识不充分、角色定位不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绝。部分网络平台追求“流量至上”,沦为谣言温床。
比如,每个突发事件、公共议题出现,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极端言论——一言不合就开杠,三句不到就开撕,情绪先行、理性缺位、共识难得。互联网为何越来越容不下理性讨论?其实网络上暗藏着一大批专职“带怒党”。典型之一就是“左手粉红,右手愤青”的部分自媒体和大V。他们炮制夸张标题,收割流量。
以去年深圳警方查处的“黄生看金融”为例,博主黄某通过骂美国,通过在自媒体行业和粉丝圈打造一个仇美爱国者的人设,这些文章迎合了部分读者的心理需求,可以笼统称之为“爱国爽文”。用爱国情结来收割粉丝的流量,并通过平台实施非法集资行为,牟取BL。
又如,作为常见的纠纷处理机制,投诉本是维护市场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项制度。但有一些网络投诉平台“以支持消费者维权之名行敲诈勒索企业之实”“借百姓投诉要挟企业”。有的投诉平台甚至把部分未经核实的投诉内容直接对外公布,有的还以堆砌负面信息的方式,操控商家“红黑榜”,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
这样的乱象绝不是个案。究其本质,网络平台、个人账号、营销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流量变现”,平台与账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捆绑。网络平台掌握着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其拥有技术、数据,通过推流、置顶、引导等手段就能够炒热一个话题。而这也助长了个人账号、营销号肆意编造、炒作舆论话题,并且为网络造谣、网络谩骂、网络抨击等行为提供了温床。
一旦纵容造谣行为,便一发不可收拾。最要害的问题就是,低廉的造谣成本,高昂的维权成本,全社会都得为谣言买单。
造谣一张嘴,维权跑断腿。以此前“海王中的女霸王”为例,博主@瞌睡矮星人虽然留下证据并报案。但公安局称维权并不属于他们的管理范畴,博主需通过起诉平台的方式获取该侵权人的ID信息,随后才能起诉该造谣者,并且维权周期较长。有律师也告诉该博主,过往被造谣受害人的维权费用高达数十万元,并且维权周期可能要按年计算。
专家认为,各类网络平台和不法个人账号的流量变现行为,使得全社会都得为之付出高昂的成本,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加剧了“内卷”,破坏社会信任。从国家治理而言,网络谣言乱象事关社会稳定、党和政府的形象、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如何精准打击网络谣言?
流量如同一枚硬币,一面是网民对平台的信任;另一面,是平台严肃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网络媒体不独为公众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服务,更是一项立心铸魂的文化事业,需要切实扛起“成风化人“的职责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必须要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在认清当前的网络空间现状后,如何才能精准有效的打击?这不仅需要构建和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网络生态治理协调机制,更重要的是真真切切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针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要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统筹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网络生态治理协调机制,引导网站平台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治理责任,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营造网络生态治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其次,要务必压实平台责任。广大平台企业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自觉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管好社区规则、流量入口、算法模型等关键环节,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压实平台主体作用,有利于在信息传播渠道中,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应该参照传统媒体加强网络平台、自媒体的监管,建立审核、校对、签发、投诉回应机制,鼓励健康、可持续的正向行为,为群众和社会输出更多优质信息内容,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指出,未来将进一步规范网上内容生产、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推进公众账号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建设,健全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加大对网络BL、“饭圈”乱象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整治力度,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执法统筹协调,创新网络普法方式,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事实上,根治个人账号虚假信息传播问题,必须切实提高造谣违法成本,以实实在在的处罚震慑造谣者。一方面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个人账号行为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对违法处罚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个人账号造谣的打击力度,建立账号运营者的失信黑名单制度,让造谣者寸步难行。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深圳网警在深入推进“净网”专项行动打击网络犯罪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网络安全防范宣传的新路径。
在广东省公安厅网络警察总队、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下,深圳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与深圳广播共同推出《网安天下》节目,以共建网络文明,共享网络安全为主导;通过澄清网络谣言、解读涉网案件、普及网络知识等形式,帮助广大观众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网络安全的新生态。
全社会要让网上造谣者成为过街老鼠,使他们“不敢、不能也不想”通过谣言流量变现,这样才能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正如深圳网警在《网安天下》节目中所说,网警部门作为网络空间的守护者,对于网络乱象始终持零容忍态度,持续坚决予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