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直接找老板谈。”日前,在线招聘平台Boss直聘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IPO申请,拟于纳斯达克挂牌交易。
柒财经了解到,因为这种直聘模式,让创立于年月的Boss直聘一度成为招聘行业的黑马。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boss直聘尚未盈利。
年、年及年第一季度,Boss直聘净亏损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未标注,均为人民币),对应经调整后的净亏损达.亿元、.亿元、.亿元。
一季度营销花费超亿元
只要是面对C端的平台都要面临万年不变的问题,即如何吸引并留存用户。而在平台这端,一个固定的铁律就是建立品牌。对于Boss直聘,自不例外。
年世界杯,“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找工作!上Boss直聘……”洗脑式广告语,为Boss直聘带来不小争议,可同时让其名声大燥。
可以说,这是Boss直聘众多营销计划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大型地铁站、办公楼的电梯间等,人们经常能看到Boss直聘广告。
不光如此,国外影星盖尔·加朵、演员刘涛、沈腾等众多明星曾或正担任Boss直聘的代言人。Boss直聘自己也表示,通过口耳相传的标识性广告语,提高品牌知名度。
可这样的方式,代表着Boss直聘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招股书显示,年,Boss直聘营销费用达到.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近%。
年第一季度,Boss直聘的总收入为.亿元,而这段时期,其在营销上花费了.亿元,同比上年同期的.亿元增长%。
柒财经注意到,在年的.亿元的营销费用中,广告费用.亿元,而工资及其他与员工有关的费用为.亿元。年第一季度,该费用达到.亿元。
其中,广告费用主要用于:通过市场营销活动、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来推广品牌;管理公益活动的公共关系;购买在线流量获得服务。
据招股书显示,年,Boss直聘平均MAU(月活跃用户)达万,同比增长.%。年第一季度,该指标达到万,同比增长.%。
而在用户规模不断增长下,Boss直聘才能吸引利益另一方——企业,进而获得收入。
经营全靠B端企业
据招股书显示,Boss直聘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以年为例,其实现.亿元总收入中,面向企业客户的在线招聘服务录得收入达到.亿元,占比达.%。
同样,年第一季度中,Boss直聘.亿元总收入中,从B端获得收入达到.亿元。
Boss直聘在招股书中提到,截至年月底,其拥有万认证企业端用户,其中.%的企业员工人数不足名。另至年月日个月中,付费企业客户不足万。
可以说,Boss直聘这种“与老板谈”的直聘模式更适合中小企业。且这类群体拿钱购买服务的意愿并不高。加之重营销的烧钱的打法,Boss直聘处在亏损状态,有理可据。
值得注意的是,Boss直聘提到,鉴于有限运营历史、持续亏损状态及激励竞争环境,其在建立、扩展或增强运营、功能和服务开发等工作时,可能遇到困难。
而这带来的结果是Boss直聘可能不会产生净利润或维持历史增长水平。而持续增长和实现盈利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和拓宽服务范围能力等。
平台上滋生的骗局
柒财经注意到,除了经营风险外,Boss直聘存在对招聘企业审核不严的问题。
青岛证监局于日前发文称,一些投资管理公司以及资产管理公司频繁在同城、BOSS直聘等网站上发布操盘手、操盘员招聘广告,鼓吹到公司应聘并经过培训后可月入过万,且不要求学历和工作经验。
而在社会人员应聘入职后,公司自称使用由香港某金融公司或华尔街精英开发交易的交易系统,并向其展示盈利情况加以利诱。之后,公司对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开设“XXX金融服务平台”账号,诱使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进行香港恒指、新加坡A等交易。工作人员所投入资金转入公司负责人个人账户,公司随后消失。
对于此,青岛证监局提醒各位投资者,警惕以招聘操盘手模式的诈骗活动。谨慎辨别招聘广告,拒绝一切以个人银行账户为收款方所谓“投资理财”,防范假盘、假APP、虚拟软件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