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摄像头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寻常物件。有些用户在家中装上了网络智能摄像头,老人独自在家是否安全、有没有陌生人闯入等,这些实时情况都可以通过手机查看。
然而,“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在一些QQ群和网站贴吧,有人公然售卖破解摄像头软件,分享他人家庭私密影像,给用户隐私安全带来威胁。
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空间,人们安装摄像头的初衷都是为了安全或者便利,网络摄像头不是“法外之眼”,专家指出,应采取技术措施与法律手段,斩断贩卖公民隐私的黑色产业链,不能让其成为个人隐私安全的隐患。
有机可乘
西安的马先生不久前在客厅安装了网络摄像头,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以便能查看家中实时情况。但使用后不久,他发现摄像头在未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自己动了起来。“装了有一段时间了,一天我躺在沙发上,发现摄像头动了一下。”马先生说,这让他很意外,有种被偷窥的担忧。经过排查,朋友告诉他可能是手机上的软件密码被不法分子破解。
在朋友的建议下,马先生更改了初始密码,上述情况此后再未发生。不过,他对网络摄像头的使用谨慎起来,对其拍摄范围做了调整。
日前,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巫某某通过一款APP控制了万个摄像头,涉及众多私人住宅和公共场所。
据了解,“客户”可在该APP上付费注册会员,观看、保存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该案中,巫某某用网购的黑客软件窃取某品牌网络摄像头的用户数据库,并通过社交媒体找技术人员开发违法APP。
无独有偶,年月,丁某在QQ群里看到有人出售一款软件,能侵入他人摄像头,观看视频画面。丁某出于好奇,花钱购买了该软件。年月日至月日期间,丁某成功侵入台网络摄像头并截取画面,供自己观看。
法院审理认为,丁某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特别严重,已构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家庭网络智能摄像头的使用情况较为普遍。数据显示,年第四季度,中国家庭安全监控设备销售额接近亿美元,出货量为万台,同比增长.%。
随着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的普及,网络摄像头逐渐成为一些用户生活的“标配”。
然而,隐私保护已成为网络摄像头行业迫切需要回应的关键问题。互联网问题专家高扬坦言,网络摄像头的技术特性可能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其利用部分产品的技术漏洞破解大量摄像头IP地址,高价售卖破解软件与“偷窥套餐”。有商家未经用户允许远程操纵摄像头“直播”,给公民隐私带来威胁。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民法典对隐私权的定义和保护已作出清晰规定,网络安全法也对网络产品、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在相关案件中,利用黑客手段破解网络摄像头IP并贩卖内容的行为,已经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条款。
不可大意
高扬分析,摄像头产品质量瑕疵、云端安全防护脆弱、应用端使用弱口令等都可能导致网络摄像头泄露隐私。据介绍,目前不法分子攻击网络摄像头的方式主要通过摄像头终端、手机端摄像头应用和云端数据信息窃取。
高扬建议,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从生产环节强化监管,要求生产厂家在代码防护、身份鉴别、弱口令校验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避免非法破解事件。企业也应当完善设计,不断更新摄像头安全防护程序,指导用户加固安全措施。同时,公民应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购买正规厂商生产的摄像头设备,设置高级别防护密码,及时更新摄像头安全防护程序。
有业内人士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用户对摄像头的安全意识不高。用户在选购摄像头的时候,只会从外观上看好不好看,并不去了解网络安全性,而且很多用户把摄像头买回来就直接用弱口令或者默认密码直接使用,这些都会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市场上主流的摄像头生产厂家,都会把安全性当作重中之重,但是,在安全问题上没人敢做百分之百的承诺。有科技公司负责人坦言,目前导致隐私泄露的诸多因素中,用户的防范意识不强也应引起注意。
杭州某科技企业负责人姜先生接受《民生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建议,企业应该禁止用户直接使用默认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个人用户要尽量使用复杂的密码并定期修改,回家后最好将摄像头关闭。
在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保护自己的隐私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监管、科技企业赋能,还需要用户自己主动防护。
姜先生提醒,作为消费者,在选购设备时,最稳妥的方法是在正规渠道选购产品,切勿贪图便宜,购买“三无”或者山寨产品。非必要的情况下,智能摄像头尽量不要联网。不要使用原始预设的、过于简单的用户名与密码,要定期更换密码。
此外,摄像头一定不要正对卧室、浴室等隐私区域,也要留意摄像头角度是否发生过变化,养成定期查杀病毒的好习惯。
不过,高扬也表示,对于网络安全也不必过于恐慌,相关部门在对抗不法分子过程中也积累出了许多经验,用户只要能够保证对新技术的及时掌握及提高警惕,还是能起到很好的防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