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这个词说起来好像大家都很明白,但我查了下百科的解释: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看着有点玄乎,今天分享下我的理解。
知识是结果,是认知的产物。
比如,我们读书时学习物理,需要听老师讲、看书、自己理解、观察物理世界、做题、考试,等等过程,最后我们掌握了某种物理知识。
一个班上的人,大家都这样去学知识,会发现大家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原因在哪,在于认知。
因为认知是一种能力。
有的人掌握了死读书的方法、有的人掌握了举一反三的方法,他们的认知能力肯定不一样,最后获取的知识也不一样。
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异类》,都提到“一万小时定律”。
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常年做某件事情,最后并没有变成“专家”。
核心的关键还是“认知”是否提升了,简单重复,会越来越熟练,但也就仅此而已。
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就提到,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包括明确的阶段目标、持续的正面负面反馈、打破自己的舒适区。
以我个人成长经历为例,我就经历了好几个认知提升阶段。
读书时,我是一名“伪学霸”,就是没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但考试成绩没有落下,因为我常常在思考,学习的目的、考试的诀窍,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读书而读书。
作为一名程序员时,我并没有一个程序员的觉悟,踏踏实实按照需求去写代码,而是主动与项目经理“开杠”,搞清楚需求背后的目的之后,我就短平快的完成任务。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时,我并没有一味的去讨好、满足客户,而是花大量的时间跟他们沟通,搞清楚项目背后的真实情况,这样在做决策时,我可以直击本质,提升项目推进速度、圆满交付项目。
作为一名技术总监,我并没有一味的组织团队去完成公司指标,而是考虑怎么才能给公司做到价值最大化,这样团队做事更有目的性、更多成果和收获。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并没有一味的去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思考,到底分享什么给我的读者,才能让他们有所收获,这样让我可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和互动,从而提升我的写作价值。
埋头走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抬头看天,保持好奇心,挖掘事物背后的本质,可以更好的做成事情、做好事情。
认知的提升,没有想象中那么深奥,不过是见识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多一些,日拱一卒、定能功不唐捐。
我手写我心,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