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曾经跟我主管说:“我想要去广告公司当做销售,听说做那种销售提成很高,做得好的话一个月就有一两万。
咱们公司这种业绩考核,底薪高提成低,甚至有一些项目根本就没有提成,做起来没什么动力。”
主管笑了笑,说道:“其实任何行业都是可以做得好的,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我只是担心,以你的性格,可能等不到那个时间。”
其实我也只是工作上受了点气,才有了那种想法。只不过,我果然等不到那个时间,几年之后,我转行了,做起了文字工作。
随着后来生活和工作阅历的增加,我逐渐从他的话里面读出了另一种意思:有些行业,就算你拼尽全力,倾其所有,都未必能够得着别人的尾巴。
这几年,见过很多人,总是觉得做销售很ZQ,同时也能锻炼人,总想去试试。
还有一些人写文章说,性格内向的人做销售更容易成功。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文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里面所讲的内向型人格的特质仅仅只是该类人群的优点:
什么总是善于倾听、敏感、会认真考虑事情、比外向的人更容易自省等等,而这并非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特质。
为什么网络上会有大量文章写性格内向的人更适合做销售?
正是因为有大量性格内向者的人误入到销售岗位,他们时常能够感觉到做起销售、卖起产品来非常吃力,非常纠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销售。
一方面觉得别人说做销售确实很ZQ,一方面又力不从心,于是这些鸡汤文正好填补了他们需要,消除了他们的疑虑。
放眼到全行业,
放眼到大大小小的公司所放出来的招聘要求,
内向的人真正能够在销售这个岗位上出类拔萃的,又能有多少。
如果说内向型人格的人一样可以获得跟外向型一样的销售成就,那么公司招销售就没有必要写明:性格要求热情主动、外向开朗,有较强的客户沟通能力。
而由性格引起的价值观的不同,让这类人非但做不好销售,还可能过得很煎熬。
一些人在做销售时,陪客户吃饭、洗桑拿、唱K、逛夜店,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他们仅仅把这些当成是一种销售技巧、一种逢场作戏的手段而已。
但是有一些人,会觉得做这些事情触犯了他的某种原则。
同时他们也会觉得这样做不值得,工作的事情就应该上班时间解决,为什么下班了还要做这些事情。
这,就是你跟一些人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跟能力无关,甚至跟你是否努力无关。
别人做起来很自然很轻松的事情,你需要喝到胃穿孔来牺牲,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
这时候就会有人端出那个“一万小时定律”来反驳:只要经过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小时。
“一万小时定律”是否适用于任何行业、任何职业呢?
跟你同时进公司应聘销售岗位的同事,没一两年就得到晋升,没过多久就能独挡一面带团队。
可你一直靠拿底薪过日子,而虐心的是你比他还努力。
这个时候,你难道没有一丝的疑虑:我是否真的适合这一行。
相信我,到了一定年龄,你会考虑到更多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家庭,比如收入。
那,怎么破?
、选职业应扬长避短
别人一小时能够搞定的事情,你需要用三天的时间,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职场初期,那没问题。
但是如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你总是努力去追赶别人,却连别人的尾巴都摸不着,同时毫无方向,那么这时候,你应该对自己的性格与岗位的特质重新进行下定位。
你是否是思考型人格,却在做着动力型特质的销售工作。
、非要锻炼能力,请选择压力较小的岗位
一些非销售岗位的人总想转到销售岗位,或者转行做销售,总觉得做销售每天都接触不同类型的客户,不仅提成高,而且还能全方位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能锻炼能力是一定的,但不是你选择这个岗位的最佳理由。
这个岗位上出来的大部分人,要么嗜钱如命,要么特别渴望成功。
高收入意味着高压力,高竞争,没有等你适应过来,你可能已经被踢出局了。
所以想要锻炼沟通和谈判能力,可以选择那些业绩压力没有那么大的岗位,如人力岗、策划岗。
或者选择那些市场相对稳定,只需维护现有客户而不需要亲自去拓展客户的岗位。
原因之一就是你不需要跟那些天生适合做销售,又极其渴望成功的人去竞争,可以避免你过早出局;另一方面是可以给你足够多的试错空间,真正去检验你是否适合做一个合格的销售,还是一个合格的后台支撑人员。
职场从来不相信眼泪,也从不按努力程度付薪酬。
职场能让你成长,但从来都不是你拿来练兵的平台。
记住,要做自己最擅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