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四种世界观
主观众生的世界观很多,依“唯物、唯心”和“主观、客观”两个维度,西方哲学家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如下图(四大类项下的细分,总括在“各种辩证思想”中):
在客观唯物主义中,完全放弃主观能动性的极端唯物叫做机械唯物主义;用主观能动性对机械唯物主义进行修正,就有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叫做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辩证)。现在世间人最主要的世界观都是围绕这两种:要么是极端的机械唯物主义、要么是有一定调和的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大多数人是沉浸在客观唯物主义中而不自知。可以说,持有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估计最少占到现在人类的%以上甚至更多,在今天中国亿人里最少占到%,因为从小学习的就是客观唯物主义,而且丝毫不怀疑这一点。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几种类型。
一、客观唯物主义
、客观唯物主义里的极端——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就是完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叫宿命论。从宇宙大爆炸的一刹那开始,一切都决定了,包括你想什么、做什么,都已经被注定,就是纯宿命论,叫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下导致的其中一种人生观是“活的时候有我,死了就没我了”,因此而导致的价值观是“及时行乐”或者完全悲观厌世,乃至于因此导致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思想和行为。
印度古代也有这种世界观,叫顺势派,是宿命论。爱怎样就怎样,反正已经注定了。他们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丝毫没有用,丝毫没有意义,没有归属,也不可能修行解脱,因为无法改变。
这是客观唯物主义里的一种极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个机器,而且机器里的所有程序全部是注定的,起心动念是注定的,所以不会惭愧,也不忏悔,也没有任何改变。这是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所导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
、客观唯物主义里另一个极端叫做调和唯物主义,或者叫做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只承认人活着时候的主观能动性,死了就什么都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认为,生命是偶然的、珍贵的,但活着的时候,人的精神对于客观世界是有改造能力的。大家都相信主观精神能改造客观世界,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可以有限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其中,有的会选择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在活着的时候奉行无私无我、大公无私的价值观。但是绝大多数并不会这样,会表现为自私自利、及时行乐,最多为自己的家族或者子孙考虑一些,而不会顾及更多人的利益或更长远的利益。从统计上来看,在这种世界观及人生观下,把无私作为价值观的人是很少的,把自私作为价值观的人是多数。在这其中,如果有少数人能够行出来无私的行为,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前面讲的两个,一个叫机械唯物主义,一个叫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辩证。前一个是完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后一个是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只在活着的这段时间考虑,死后就没有了。所有持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基本上都在这两个极端的范围之内。今天在座的除了已经领悟唯心观的同学信上帝的人以外,持这种世界观的居多,这种世界观是主流的、普遍的。
持有这类世界观的人,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唯有物质存在,精神现象是从属于物质现象的第二性现象;生命是偶然发生的,在极其巧合的情况下有了自我意识,这种巧合会延续年至年,然后就消失了。所以,意识是从属于物质的第二性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发生是偶然的。人可以活得很伟大,大公无私,也可以活得很猥琐,很自私,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自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总结一下,这类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都具备以下三个特性:第一是客观性(客观性)。世界是客观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是物质性(实在性)。世界是唯物的、实有的,物理学家称为实在性,是真真实实的物质性存在。第三是时空性(定域性)。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条件。即便时空之间可以互换,但是时空作为一个整体(物理学家称为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这三大特性是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共性,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只要是客观唯物主义,一定具备客观性、实在性、定域性这三大特性。
“域”是一个物理学专业名词。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以后,科学家们发现时间和空间是同一个参数,是可以互换的,空间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空间。他们不再像多年前一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各自独立的维度,所以他们不再称呼时间和空间,而是把时间和空间合并成同一个参数,叫做“域”,但是他们认为“域”是存在的,不可以离开“域”而有客观物质世界,这叫定域性。
客观物质世界的三大特性:客观性、定域性和实在性,这是客观唯物主义者总结的。因为他们要为别人描述他们的真理,所以他们对世界的描述就是客观的、实在的、定域的。这是四大世界观(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里的第一大世界观,即客观唯物主义,也是当前的绝对主流。
二、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所有信“有造物主、有万能的上帝、有主宰神(唯一主宰神或者多主宰神)”的教徒,持有的世界观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他们把世界和人类的来源都归为造物主所安排、所创造。大家都知道的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信唯一主宰神——上帝、真主、安拉,这类人应该占到宗教里的%以上。还有一类是印度教,印度教其实是一个杂合教,综合了以前的奎神那教、婆罗门教等等,发明了一个印度教,里面神众多,所以说是多神教,他们也认为有主宰神(不管是毗湿奴神、湿婆神,还是各种大梵神),信奉有一个或者多个主宰神。总之,不管是一神教还是多神教,只要信有主宰神的,就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他们认为,主宰神是客观的,不是我。他们的唯心是与客观唯物主义相对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神是精神的,世界和我们都是属于神创造的,所以物质从属于神的精神,也就是唯心。对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辨析和反驳,产生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典型代表,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同一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的过渡,在此不展开了。
比如说“要有光,神就创造了光”。所以神不在“光”的范围之内,世界的一切都是“光”以下的东西,“光”以下是物质世界,神不在物质世界里。
神是创造主,不受物质世界支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可以支配物质世界的点点滴滴,所以神是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对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凡夫又不可知,所以把不可知的这个领域称为唯心或者形而上。物质都是有形的,形上边的东西就是神,也可以称为唯心,也可以称为形而上,也可以称为玄之又玄。
总之,所有“说不清”都归于神,人是不可能说清全部东西的,能说清全部东西的就是神,这是基督徒和所有神教信徒的共同认识。所以他们不再试图解释世界,不会在现象界中追求真理,他们即便搞科学,也只是技术层面,而不是用科学追究宇宙的真相。因为他们知道,信神就不需要其他的,一切交托给主,我只要信主就得救,最后会上天堂。
也就是说,这类人的世界观是客观形而上主义或者叫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人生观是有我的人生观,我最后的去向不是天堂就是地狱,我在人间的意义就是好好的修行。
这一类被哲学家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神是客观的,世界是神创造的,神创造的这一切是物质的。所以,能创造世界的神,一定不是物质的,不从属于他的创造物,所以是形而上的。但是他们无法形容清楚这个形而上,所以笼统的称为心。但是他们这里说的心与我们讲唯心三观(唯心无物的世界观、唯用无我的人生观、唯公无私的价值观)指的心不是一个意思。这是从凡夫角度阐述客观唯心主义。
如果从上帝角度阐述,那就是世界也不是物质的,精神的创造物还是精神,只是这一点普通的宗教徒很难理解。所以,一般表述,只说世界是物质的,但是这样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从属于上帝的精神的,所以叫做唯心。
但是,他们的唯心是说不清,所以推之为唯心、形而上、玄。我们讲的唯心三观是说得清、道得明,并且能亲证亲验。不要看都叫唯心,实际上不是一个心,不是一个内涵,这一点大家机缘成熟就会明白。
上述这四种世界观是依西方哲学家的分类方式,不是依中华上古文化的角度分的。我们只是借助这个分类,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所要讲的唯心三观。
中华上古文化不分这些,直接是一体教化,从心开始就直接起用、起学、起证了,没有这些不同世界观的问题。在这里,是为了让大家方便理解,借用这些大家可能还能理解的东西。
小结一下,客观唯心主义的综合特性是:世界是客观的,是由神创造的,唯一的或者多个造物主是最高的存在。只要皈依神,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三、主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四个分类里的另外两类是主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已经占到全世界人口的%以上,剩下的主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类世界观的持有者,是占今天人口不到%的人。
、主观唯物主义
主观唯物主义特别不好理解。能通达主观唯物主义的人,离进入主观唯心主义就不远了,这是进入主观唯心主义路途的一站。
前面我们讲了,不论是客观唯物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来源是上帝创造的,其他认识与客观唯物主义没有区别,他们引入的主观因素都比较少,都分析的是外在。
进入主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范畴的这批人,实际上是哲学家,而且是最顶尖的哲学家,他们开始思考一个非常深入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恰恰是众生们很难思考的。
注意了,这个是西方哲学家们在研究哲学路上遇到的两个小概率事件,但是这两个小概率事件在矩阵图里恰恰是代表了另一类——主观类。
先讲什么是主观唯物主义。类似于康德提出的物自体的概念(稍后为大家解释),停留在这个概念上的时候就叫做主观唯物主义。
给大家解释一下主观唯物主义的产生过程。主观唯物主义是对客观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过程当中,思维逐渐演进而产生的一种世界观。这些哲学家在研究客观唯物主义的时候,会进行一个非常规性的思考。
举个例子,比如这个梨,客观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个梨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按照客观唯物主义的理论,是怎样看到这个梨的?千万记住了,你看到了这个梨,实际上这个客观已经变成你的主观了,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主观事件或者精神现象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分析一下你是怎么看到这个梨的,以及这个过程中荒谬的地方;以及它变成了主观以后,你还认为它是客观的等种种可能的荒谬。
我们就按照标准的客观唯物主义的物理学的理论,假设有一个梨在你身体前面一米,你看到它的过程是这样的:有一束光线射在梨上面,梨因为反射光线,所以它的反射光进入了你的视网膜,透过角膜玻璃体折射,在视网膜上刺激你的神经细胞,光信号就转变成了一束电信号——光电效应,这是标准的物理学模型。一束光传进你的视神经细胞,在细胞里发生一次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使得光信号变成了一束电波,变成一个电信号,电信号有波幅、有波长。这时候你还没看到梨,电信号沿着你的视神经到达大脑的某一个视神经区(跟视神经对应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收到这束信号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振动,这个振动发生的时候才发生一件事——你的大脑中呈现出一件事叫做“我看到了一个梨”。
是不是科学家也这么说,客观唯物主义者都这么说?这是科学家或者客观唯物主义者们“看到东西”的模型。到这儿以后就有很多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了,也就是哲学家们的非常规性的思考。
哲学家会提问:第一个问题,我看到的这个东西,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吗?有没有可能用其他方式也让大脑产生这种电信号的波动?我们现在知道,是有可能的,比如带着VR眼镜就有可能,甚至给大脑接上电信号也可能,就像“缸中大脑”的思想实验。
第二个问题,我看到了一个梨,这是一个完全的精神事件、主观事件,那么认为外边存在一个梨就只能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吧?因为你从来没看见过一个外面的梨,只看见了主观意识里的一个影像,而且会发现永远只能看见主观里的影像。即便经过刚才所谓的物理学过程,有客观世界刺激你的大脑产生了这个成像,但这个成像依然是主观的,并且离开了主观和推断之外,别无真正的依靠。也就是说永远不可能知道客观世界是否真实唯一的存在着,或者说离开主观永远不可能知道客观。
进一步严格地逻辑推理:认为有客观世界和认为没有客观世界,这都是主观的决定而已!所以,这个就是:一切“客观”皆为主观。这个“客观”我要加个引号,它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是个意识产物而已,是个思想的决定,是完全主观性的。认为有客观这件事是主观决定的,认为没有客观这件事还是主观决定的,认为客观世界是否唯一依然是主观决定的。
在意识当中呈现了一个影像,但是这个影像从哪儿来的是大家猜的,对吗?即便有再多的人猜测有客观世界存在,也无法拿出客观世界来。因为,确认是否有客观世界,必须是经过主观世界的。再说,主观世界的呈现还会不一样呢,即便有同样的客观的东西,而主观世界的呈现也不一样,各有千秋,又怎么来证明客观世界一定存在呢?
哲学家的思辨就可以到达这个程度,但到这儿的时候他们会分野。哲学进展到今天就有怀疑论,比如休谟,一切都怀疑,他们认识到:即便有客观世界,也最终都是主观化的,只有主观是可以依靠的,没有任何客观可以依靠。
这对大家原来的认识是不是一种颠覆?康德就发明了“物自体”的概念,认为存在着一个我们永远不可知的客观世界。而尼采就说,这样的客观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维特根斯坦就说,一切不过是语言在形容罢了。总之,哲学家到这里,就陷入了困境。
哲学家能思考到这个深度,普通人还到不了这个程度。但是,哲学家离我们讲的唯心观还很远。在这个地方,这些很认真的哲学家真正是非常求知、求真的,他们不回避这个问题了,真的要去探究这影像哪儿来的?现在只能确定是在头脑里、在心里,根本就无法确定它一定是从外面来的,或者无法推断一定有客观世界存在,没有能力和资格来%判定它一定是从外面来的。
但是哲学家的分野在哪儿呢?他们进一步分析,包括很多物理学家也知道,其实梨根本就没有颜色,梨本身是没有颜色的,梨的颜色只是你头脑当中把不同的电信号解调成绿色、红色或黄色而已。梨是什么颜色其实不确定,有的人看成红色,有的人看成白色。物理学家解释说,是根本就没有颜色,物理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只有波段,每个人对于不同波段的敏感度不一样,把波段变换成不同颜色的解调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一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这里只能通过思辨明白——现在一切影像都是在心底的,根本就不在外面。
现在就要探究,在我心里的这些影像哪儿来的?它有各种可能性,比如说带了一个VR眼镜,有个魔鬼给我接个电极,发射了同样的电信号,也能看见吧?大家会发现,根本就不存在可以断定这些影像有唯一来源的方式,但是作为求真的人一定还想知道它真正是怎么发生的。
那么,有一些哲学家到这儿无能为力了,因为他们所依据的工具是科学和思辨,科学又是研究现象界的。而还有一些哲学家到这里还可以产生超越科学的一些想象:有客观的世界存在,是物自体,有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它是物本然的状态,这个“本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本然”,我们看到的“本然”是这个物本然的投影。他们承认物的自体必须是存在的,但是现在看到的所有东西绝不是那个物自体;如果它不存在,也不可能激发我们现在这种内在的主观影像。这个实际上是客观唯物主义的改进,改进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强烈地强调主观性,比客观唯物主义极大地强调了主观性了。在客观唯物主义里最强调主观性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但它只到人死灯灭的程度。但是主观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是什么呢?它的第一性还是唯物的,刚才讲的所有的假设模型,包括大脑的存在都是唯物的,但是这种主观性它强调的比辩证唯物主义要强,所以它就从辩证唯物主义变成主观唯物主义了。
那么主观唯物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强调不论客观世界什么样,永远不可能知道,就是不可知,但是它存在,就是认为客观世界是存在,但却不是大家能知道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客观世界绝不是上帝创造的,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必须以人的意志为认识,人的意识只能认识到自己能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这就叫主观唯物主义。
千万记住了,人的意识只能认识到你的意识能认识到的客观世界,永远不可能认识到“客观”的客观世界,这就叫主观唯物主义。也就是认为物自体是存在的,但是不可能被你的主观真正认识清楚,主观能认识的只是主观的呈现,每一个主观对于客观存在东西的呈现都是不一样的。
必须得强调一点,康德的认识还不够彻底,真正彻底的最极致的主观唯物主义,就是所有的主观认识到的那个客观都是主观的,是可能不一样的;也要强调,如果是一样的话,它就可能被呈现了。就是认为客观是存在的,但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被每一个不同的主观认识,每一个主观不同的认识都不一样,这就叫主观唯物主义。它强调主观性,不再一味地强调客观性了。强调客观性的是说:你没有认识对;强调主观性的是说:你认识不对是正常的,因为你就不可能认识清楚,每个人认识到的客观世界一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叫主观唯物主义,它强调主观性是正确的。
在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里,你的主观性认识和别人不一样,你就错了;在主观唯物主义世界观里,你的每一个主观认识都值得尊重。你看到的是绿的,他看到是红的,她看到是火球等等,都对,但这个物自体是什么,永远不可知。虽然不可知,但是它就是存在的,这叫主观,又不得不唯物。
这实际上是把精神和物质,或者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角度纠结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了。这种世界观只在极少数的顶尖哲学家中间发生,而且是近当代哲学家才能达到这个高度。
当你无法找到其他途径来解释心底的这种成像的时候,你只能依据以前的知识推测有一个客观世界,而且客观世界只能推测成那个样子,所以称为物自体,而且推测成永远不可能知道的物自体,但物自体必须得存在,“真貌”必须得存在,但又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永远不可能知道(客观世界必须得存在,它既得存在你又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个就叫主观唯物主义。
主观唯物论,这是一种世界观。主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再加上前面两种错误世界观就把.%的人都涵盖了,还剩下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或亿万分之一的人有可能进入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彻底抛弃了唯物的一切可能,另寻路径来解释心底成像的原因。前面的三种“主义”多多少少都带有客观性或者实在性和定域性,最起码是客观性、实在性都摆脱不了。而进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时候,就彻底离开了客观唯物主义,另寻路径来解释现在心底呈现各种影像的原因了。
虽然西方哲学家对于唯物主观、客观,唯心主观、客观进行了分类,但是今天很难找到真正能领悟全部这些内涵的人,他们会把所有在人类哲学和思想史上看不懂的都归到主观唯心。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归类,佛学、中华传统文化、王阳明心学,都会被归类到主观唯心主义中。但是,当大家真的了解佛学、道学或者心学的时候,就会发现,“核心根本”就藏在这里面。但是,我们按照他们的哲学分类方式,只是为了先排除前面那三个(客观唯物、客观唯心、主观唯物)错误的世界观,指出这三种世界观的问题在哪里。
我们借用贝克莱的一句话,试着进入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曾经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不承认现象界是唯物的,他认为存在是被感知出来的。
实际上他是用感知来描述存在,“我感知所以就存在,我不感知就不存在了”。但实际上,如果离开一切感知后,还能找到“存在”的话,这个才进入我们讲的真正的唯心三观,是要离开一切感知、离开一切现象界再来探讨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唯心三观所说的心。也就是从主观唯物主义,进入主观唯心主义,再超越主观唯心主义而进入唯心三观所说的心。
中华所有的先秦传统文化里形而上的那些经典,佛家的经典以及王阳明先生的心学,要按以上西方哲学家的分类都可以划分到主观唯心主义。而其实,这些又是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的,连主观的“主”都没有,因为“自我”不存在。但是西方人无法放弃自我,所以他们有唯物和唯心、客观和主观这四个维度。在我们说的“唯心三观”里,自我一开始就不存在,所以就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问题,只存在一个唯心主义。
所以,最终要回归的唯心三观,是无法用主、客观来分的。没有主观,也不存在客观的问题,没有物质世界,只有一样东西——就是心。这个心,不能说是“我”,但也不能说“非我”,这就超出了一般思辨和逻辑所能触及的范畴。这是一般人很难领悟唯心三观的地方,大家慢慢才能体会到它的高明所在,这里我们不再展开。因为展开的话,不是几句话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深入佛家经典或者中华上古经典中去才行。
前面我们把世界上的四大主流世界观都分析完了。接下来要开始破除了。只做分析或分类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证明这些是错的。只有证明这些都是错的,才能够让大家放弃错误的世界观。如果不认识、不放弃错误的世界观,是不可能领悟正确的世界观的。
微课推荐
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堂跨越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