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将从乐观的破橱窗看法入手,分析其是否真的如同蝴蝶效应,能使整个区域经济得以增长,或是相反。并由此引申到战争福祸问题的探讨上。
要做好心理准备,在这里,一些主流的、我们赞同的观点可能被反驳,比如公共工程和税负的作用。因此,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作者给出的第一个小例子。
一个顽童将面包店的玻璃窗砸碎,并逃之夭夭。店长懊恼这损失的美元的时候,人群中有人这样安慰他:你的玻璃店多消费的这美元,使玻璃店的老板增加了收益,于是他便会去别的店家多消费元,而别的店家也会去另外的商店多消费。于是一块简单的碎玻璃却能够发挥蝴蝶效应,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了起来。这样看来,那个顽童的恶意之举,却是造福整个社区的福音。
相信度过《系统之美》或者《第五项修炼》的读者,一定能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指出这个结论谬误。作者这时候假设了没有被砸破玻璃橱窗时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本来面包店的店长是要去裁缝店花这美元,量身订做一套西装,又有一身漂亮的新西装,会招来更多的客户。但是,现在只是有一扇新玻璃窗,西装没了,许多将来会被西装吸引来的顾客也没有了。这么看来店长是亏了还是赚了呢。原本
裁缝店的老板可以有美元进账,从而可以进行别的消费,再而通过蝴蝶效应促使的区域经济发展,但这也都不复存在了。两个不一样的事件线,哪个对区域经济更有利?如果例子中的顽童真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益处,那么夸张点说,我们是不是要感谢事件的恐怖分子?
把这些例子扩大到战争,“坏的经济学家”总是宣称战争会给人们带来需求的积累,作者认为,造成他们错误看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需要不等于需求
简单地说,需求=需要+购买力,有效的经济需求,必须要建立在相当的购买力之上。举个例子,现在非洲的一些贫穷国家,民众对营养丰富的食物、干净的水、药品等物资的需要非常大,但由于他们几乎没有购买力,因此经济学上,并不能说他们的需求很大。
、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购买力
我们常常有一种幻象,觉得手头的钱多了,我能买的东西就多,但实际上,如果是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们实际买的东西反而少了。
、弃旧不等于迎新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战争中摧毁的厂房本来就是旧的,战后重新修建更好的厂房和设备,反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德国人和比日本人在二战后,因为得以更换最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美国那些老旧、过时的厂房与设备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按照这个想法,我们和平的年代想要提高效率,只要更换新的厂房和设备就行,真的是这样吗?
不一定吧。你肯定会考虑,这些设备真的旧的不能再用了吗?我换一套新设备多久能回成本?我们有没有足够钱?因此,我们容易知道,弃旧并不一定能迎新,因为战争让我们原有的资本累积不复存在,我们可能并没有多余的钱在购买新的设备。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战争重塑了整个工业结构,并且激发了民众对于重建家园的渴望,使得他们工作更加努力。但原有的安定的生活和社会稳健的发展态势,难道比不上战争践踏后重整旗鼓的发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