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职场不委曲,比起委曲求全,更要“委曲不全”。
前些日子,人民日报推荐《善待你所在的单位》一文火了,在“珍惜单位”下有一条叫“珍惜关系”,里面写到:
单位的各种关系一定要珍惜,宁可自己受委屈也尽量不争高低。
一个人只有能够处理好和自己有工作关系的关系才叫能力。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或者强烈影响了一个人的幸福感,这也是著名的哈佛大学“幸福力年跟踪项目”的研究成果:
“最终决定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单位的各种关系一定要珍惜,宁可自己受委屈也尽量不争高低”,是真正意义上健康的职场关系吗?谁的职场都有委曲,但以“委曲求全”来整理内心秩序的方式,对吗?
为什么不能沉醉于“委曲求全”?
我的两个师妹即将从大学毕业,最近这段时间她们在不同的公司实习,实习期间我听到最多的感受就是“委屈”,而大多数时候,她们都选择了“委曲求全”。
说实话,那些让她们委曲求全的事情,听起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但是新人的世界就是琐碎和芝麻,他们很难“见山不是山”。
别说职场新人,就连很多职场老人,沉醉在自我营造的这种“自我牺牲、顾全大局、舍小为大”情绪里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可问题是,这样的情绪只会在他们职场的认知底层中埋下雷,如果用这样的认知方式面对工作,未来的职场路会“自我添加”许多苦难。
所以,首先第一点就是要告诉自己,我不能沉醉在这种情绪,我得出来。为什么“委曲求全”不值得沉醉?
首先,“委曲求全”的关系不健康,“公平”感会让你内心失衡。
无论是上下级相处,还是同事之间,觉得自己委曲求全的人,有两种情绪:
第一种,是自我感染、甚至是自我感动。人本身的“公平感”成了这种自我感染情绪的牺牲品,但公平感并不会因为这种“自我沉醉”而消失。
“觉得自己委曲”和“觉得应该被公平对待”是对立的,对立让人内心秩序混乱,相当于双标,牺牲一种标准硬去接受另一种标准,这种给个人情绪埋下隐患的做法,容易在日后引起情绪大爆发,不长久,有危险。
第二种,是自以为是的自我优越感,其核心是“顾全大局”,他自己首先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顾全大局”的表现,同时他可能觉得大家都会认可他的“顾全大局”,类似于一种补偿心理,从“委曲”到“优越”。
两种情绪的交织,打破了情绪的平衡点,人会感到纠结。
带着这样拧巴情绪的人,何谈处理好自身和工作、和同事的关系,继而说如何维持良好、健康的职场交往呢,就很难。
第二,以“委曲求全”为代价建立的关系网太脆弱,不值得握住不放。
前面提到了哈佛幸福力的研究,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里说到,“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护我们的大脑,但关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
质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质量背后是一个人的真实感受的累计。 真实感受一旦和“委屈”和“争高低”这样的字眼搭配,可想而知,背后的不和谐。
让你感觉“非常委屈”和“想要争高低”的关系,是不和谐的,本身有多脆弱,不言而喻。这样的关系确实值得珍惜吗?用“内心的委曲求全”换得“表面的和平共处”,意义有多大?
况且,职场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直憋屈容易让人当成软柿子。
我有个伯伯是公务员,快退休了,他说退休之后是可以返聘,家人怕他退下来以后会不适应,所以就说“返聘回去继续工作,也很好啊”,结果他说,“还是不去了,以前都是我的下属,现在变成我的领导,变成别人指点你了,不好。”
想想看,公务员这种相对固定的职场关系都是这样,大部分的职级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合作本身充满变数,在变化里做动态决策,而不是让自己处于弱势姿态才是正确的选择。
况且,总是瞻前顾后,怕得罪这个、惹了那个的人,活得太憋屈。憋屈一次两次,你可能还能忍,但是时间长了,别人把你当成软柿子,遇事就推给你,当“背锅侠”有什么意思?
孔子说“以直报怨”而非以德报怨。有时候,人活得自我一点、真实一点,并没有什么错。
是真的“委曲求全”?
“感受层”之上的“战略层”是什么?
湖畔大学的梁宁老师在产品思维课程里讲过,用户体验分为个层次,最下面是感知层,最上面是战略决策层。
如果一段关系是一个产品,那么感知层的量变,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战略决策层的质变。
一段关系本质上就是关系的体验,你希望这段关系在你的人生中充当怎样的战略角色?这是问题的本质。
往下,你就要从细节入手,剖析得失:
.你要和某个人缔结怎样的战略关系?你想怎么缔结?
.你在这段关系里得到过什么样的感受,哪些感受推动你持续经营,这些经营的动作是不是最终推动你朝着你的战略目标前进?
.相反的,哪些感受阻碍你和他人缔结更深层次的连接,这些阻碍动作是不是最后会促使你改变最初的战略定位?
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味着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比如说,
有些人即便感受很差,但是他能忍,因为他觉得这和战略层目标比起来,不足挂齿,有些人则相反,觉得感受层面都不好的话,还谈什么战略层,拒绝深入,以至于最后放弃战略目标。
所以,在这里,是不是要“委曲求全”、“不争高低”,不能光看感受层面,更要看你在这段关系里的战略层目标:
你希望获得什么,而当下的感受是正向还是负向影响着你的战略决策层?种情况:
.如果你要得到的是战略层的胜利,当下的感受层不够美好的话,你能不能忍? 这种忍耐可能就是以“委曲求全”的外表出现的,你能不能接受?
.如果有些事情你必须要“委曲求全”,但是你本人又受不了这种感受层的折磨,你舍得放弃曾经定下的战略决策层目标,而听从自己的感受吗?
曾经听过一个阿里巴巴的例子。
两个团队的头儿A和B为了争一个项目,在办公室“对峙”了两个小时还难分高下,两个人都没有想轻易松口的意思,可是最后,A因为B是“团队新人”而选择退出了。
想想,A、B起初会那么奋不顾身,都因为身后有团队,他们要对团队负责最好的方式当然是拿业绩说话。事实上,两个团队的实力相当,如果凭本事,其实谁争取到那个项目都说得过去,但是退出的A不是因为“实力”,而是因为B是团队新人。
委屈吗?这样的做法算不算“委曲求全”?
很多人知道这个理由可能会替A鸣不平,回去后怎么和团队成员交代,这是“委曲求全”啊,但当事人是这样想的吗?
一个大项目跑了,A可能也不好受,但是他并不委屈。当时参会的除了争执的双方,还有人资总监,在看到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这位总监把A叫到一边,跟他说,这个项目应该给B。
A一听当然就不乐意了,我前面辛辛苦苦在争,你又不是没看到,现在跟我说这种话?人资总监接着说,B是团队新人,这个项目对他带领的团队来说,拿得下,他未来一年能活下来,拿不下来,可能就是生死问题,但这个项目对你们团队来说,是增加业绩,但还谈不上生死。你想想你刚到公司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老人”这样扶你一把,你才走到今天?
A楞了一下,说我确实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那给他吧。
有人说这就是阿里巴巴一直传达出的“阿里味儿”——老人自觉带新人上路,替他人着想的能力。
很多时候,表面看起来的“委曲求全、顾全大局”其实不是那么回事,A会同意退让,是阿里的价值观给了他理顺内心秩序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这个也是他可以名正言顺拿回自己团队的理由,他们信奉这样的价值观,就能和自己、和团队达成共识。
项目是一个具体的事,“争高低、受委屈”在感受层面,价值观则是在战略决策层。 很多时候,感受层面是为战略决策层服务的,感受层面不那么美好的体验,在战略决策层未必是不好。
这个例子里,A的感受层面可能有“争输了、放弃了”的感受,但是他的决策层却是“阿里味”在支撑他,他愿意放弃感受层面的“输”,而选择战略层面的“赢”,别人眼里的委曲求全,并没有撼动他坚持的价值观取向。
所以说,不管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还是外人眼里的评价,有时候“委曲求全、不争高低”并不是事情的本质,而人最怕的是自己给自己设套,拿感知层的东西去理解战略决策层,然后在自我渲染里欲罢不能。
同样,我们遇到很多事情,在判断外物的时候,你眼里的委曲也许在别人那里根本无所谓,所以也别着急给其他人下结论或者戴帽子,多想想,想清楚再判断在决定。
处理“委曲感”的方式,
是一个职场人成熟与否的标志
什么情况下人会觉得委屈,大部分时候,付出了没有回报,或者即便有回报,但不是期待中的、想象中的回报,人就会感到委屈。
回想自己为一件事情、一段关系付出的种种,再对比当下遭受的待遇、自己的所得,不平衡感就出来了,这种不平衡让人感觉难受。
但是,面对委屈,“委曲求全”只是一种方式,你还可以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沟通,比如直面,甚至是直接“撂挑子走人”,有这么多的方式你不选,却选择了自我感动的“深明大义”,还为自己负面情绪“添砖加瓦”,在我看来没有必要。
把让你难受的事情分析清楚、拆分明白,面对让你难受的人,想清楚到底哪一点触碰了你的底线,表达出来。好的沟通都是把前期的“不理解、不认可”变成了别人的“感同身受”,但人最怕的,就是因为这些可能产生的不愉快而放弃良性沟通,转去“委曲求全”模式。
“委曲求全”让你“自我感动”又难以“自我和解”,最得不偿失。碰撞不可怕,“内心戏”才可怕。
最后,理想的工作状态是,沟通好了、工作做了、人不受窝囊气,信任建立了。但真相是,任何一种工作,委屈都是存在的,妥善地面对它,是一个职场人走向成熟的标志。